不久前,我就课外阅读对我所任教的两个高三班同学作了一项调查,结果显示,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极为令人担忧。我所列举的20部中外最有名的小说,仅有三位同学读过其中的一部,社科类读物根本就无人涉及。不能用前人创造的精神文明来丰富提高自己,难怪中学生思想卷白,作文言之无物,言之无理。
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能不说与高考命题有重大关系。高考语文试题热衷于知识,热衷于解剖,缺乏思想性,没有人文性。整个一张试卷就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大拼盘,基础知识来一点,文言文来一点,现代文来一点,文学常识来一点,名言名句来一点,看不出是清蒸还是红烧,就是乌合起来的一锅大杂烩。特别是高考试题材料的来源,漫天撒网,随意性很大,摸到哪块是哪块。以前材料还从课本中找,1994年开始在会考的基础上实行了3+2考试以后,明确了不再现课本内容的命题原则,高三复习无范围可依,盲目性很大。这正好给书商提供了发财的机会,复习资料满天飞,教师只能带领学生跳进题海。于是语文课越来越远离语文,越来越没有趣味,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就被题海淹没殆尽。试卷唯一一块可以引导学生读书的内容就是名句背诵了,但是用的是断章取句的办法,学生也就只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,名句背了一大串,却没有多少能理解的,结果变成记忆机器,美感和思想都被抛弃了。
高考命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读书,把考生从题海里打捞出来。达到这个目的可采取如下办法:在《教学大纲》和《参试说明》中规定必读书目,精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、社科名著和科普名著,再辅以一定量的时文;高考试题材料来源就是这些必读书目,或阅读理解,或分析阐发,或背诵默写。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不读书厌读书的现状,才能让积淀的人类文明代代相传。(作者单位:江苏省宿迁中学)